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菜根谭》教给的养生智慧

向下

《菜根谭》教给的养生智慧 Empty 《菜根谭》教给的养生智慧

帖子  larrysong 周四 三月 20, 2008 1:04 am

天地寂然不动,而气机无息稍停;日月昼夜奔驰,而贞明万古不易。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,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。
  [释义]
  天地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,而其实它的气象万千没有一息稍停,这是静中之动。日月不停地运行、奔驰,而光明永久地存在着,这是动中之静。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,在闲暇时,要有吃紧的想法,忙时要有悠闲的享受,这是忙里偷闲,闹中取静。
  大自然是很好的老师,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,往往给人以很好的启示。《围炉夜话》中说:“观朱霞,悟其明丽;观白云,悟其卷舒;观山岳,悟其灵奇;观河海,悟其浩瀚,则俯仰间皆文章也。对绿竹,得其虚心;对黄菊,得其晚节;对松柏,得其本性;对芝兰,得其幽芳,则游览处皆师友也。”意思说,观看天上红色的晚霞体悟它的明丽灿烂;观看天上的白云,体悟它的卷舒自在;观看山峰,体悟它的灵奇俊秀;观看大河大海,体悟它的波澜壮阔。面对绿竹,体悟它的虚心;面对菊花,体悟它的高洁;面对松柏,体悟它的挺拔;面对芝兰,体悟它的幽香。
  大自然是在不停的变化的,但这种变化是和谐的。地球在飞速转动,我们却感受不到。每种物质里面的变化也都是剧烈的,然而却给人以静的表象。我们的学习、生活、工作也应是这样。
  [养生提示]
  动静兼备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一个重要观念之一。大到宇宙,小到原子,“动”是绝对的,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。“静”是相对的,有条件的,是相对于“动”的一种状态。
  古典的养生观,在形、神二者之间,多主张形须动,而神须静。当然,无论是动,还是静,都不可过度。过度的动,损耗精气,过度的静,落于死寂。对于静,《庄子》中有:“纯粹而不杂,静一而不变,淡而无为,动而以无行,此养神之道。”对于动,《吕氏春秋》有:“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
  隋唐时期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主张“习动”与“习静”并重、“养形”与“养神”并重。在他的《道林养性第二》中有:“养性之道,常欲小劳,但莫大疲。及强所不能堪耳。且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以其运动故也。养性之道,莫久行,久立,久坐,久卧,久视,久听。盖以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立伤骨,久坐伤肉,久行伤筋也。”他在发扬以“动”养生之论的基础上,更着重指出人体生理运动的适度问题。
  对于“动”、“静”的辩证关系,传统武术尤其重视,《少林拳术秘诀》中说:“灵魂欲其静而悟,躯壳则欲其健而通,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,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。故体须勤劳得中,使筋畅神怡。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。”生理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,身体的气脉通畅会给精神的宁静奠定基础,而精神上的虚静也为气血的畅通铺平了道路。
  [原文]
  前集OO九
 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,始觉妄穷而真独露,每于此中得大机趣;既觉真现妄难逃,又于此中得大惭忸。
  [释义]
  夜深人静的时候,静坐下来,深深地体验自己的内心,慢慢体验到妄想没有了,而真如的状态体现了出来。这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妙感受,然而再进一步体验时,却发现这种真如的体现只是暂时的,妄念还是无法彻底消除,心中顿生惭愧之心。
  我们日常生活在变化迅速,繁杂纷纭的世界里,太需要留一些时间来活给自己。“像暴风雨般降临的知识刺激不仅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,也削弱我们的感觉,让我们干枯,陷入不安的深渊。对未知的世界抱着恐惧,要避免这种结果,光是听一点音乐,运动或旅行还不够。必须学习抑止混沌,整理经验,并将其转化为正面效应,在这方面,宗教是有益的。那不是临时抱佛脚式的祈祷,而是神学、道德上的冥想,必须能够产生精神性与***的一体化。”([意]弗郎西斯科·阿尔贝隆尼《乐观》)
  有人说《菜根谭》是一本禅宗的书,这种说法虽然片面,但也还是有根据的,因为书里面大量辑录了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语句。真如属菩提,妄心是烦恼,但烦恼可以转化为菩提,甚至烦恼即菩提。因为所谓烦恼心,并不是另外一个心,仍是这个真如本心在作用,《大乘起信论》中对真如所述颇多。心的本体,这个真如,是本来清静的。
 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以静为根本,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基根,归根曰静,静曰复,复命曰常。”(《道德经》第16章)管子认为能够虚静是把握“道”的关键。“忧悲喜怒,道乃无处,爱欲静之,遇乱正之,勿行勿推,福将自归。静则得之。燥则失之。灵气在心。一来一逝。其小无内,其大无外,所以失之者,以躁之害。心能执静,道将自定。”(《管子·内业》)
  [养生提示]
  《养生四要》又名《万氏家传养生四要》,作者为明代的医学家万全。作者认为养生之法有四:寡欲、慎动、法时和却疾。“寡欲者,谓坚忍其性也;慎动者,谓保定其气也;法时者,谓和于阴阳也;却疾者,谓慎于医药也。”此处节选关于“慎动”的部分论述。
  “今人静坐,正一件吃紧处,只怕外若静而中未免搅扰者。六祖卢能既参五祖受衣钵,却又去从猎者逐兽,正是吃紧为人处,外若搅扰,其中却静。尝闻南岳,昔有住山僧,每夜必秉烛造檀林,众僧打坐者数百人,必拈竹篦痛箠之,或袖中出饼果置其前,盖有以窥其中之静不静,而为之惩劝也。人能尝自惩劝,则能自静。故曰:心为严师。《素问》道经曰: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。天玄者,先天太玄之真息,浑沦渊然,何思何为。形既生矣,神发智矣,天玄之息泄矣。人能忘嗜欲,定喜怒,一念不动,如在母腹之时,凝神以养其气,闭气以固其精,使精气自结,名曰圣胎。天玄之息,自归其间。故曰:还元。至真之要也。”
  现在人静坐,最怕有外来的痛苦扰乱其清静的境界。我曾听说衡山过去有一位山中的僧人,每晚持蜡烛到檀林中去检查,那里有数百人打坐,他拿出竹蓖通打他们,或从袖中拿出饼、果等食物放在他们前面,以观察他们是否内心清静,以此来督导。人如果能经常自我惩劝,就能使自己内心清静,所以人心是严师。
  《素问道德》说:修炼人性,最根本的关键是“天·玄”,天玄就是先天太玄的真息。它与先天本体浑然一体,不可分开,没有什么念头,也没什么作为。形体产生之后,神志产生了思维,天玄之息就开始外泄了。人如果能够舍掉各种嗜好、欲望,使七情稳定,内心心念不起,如同胎儿处于母体之时一般,凝神静虑地去养气,闭气以固其精,使精气自己凝结,这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圣胎”。这时天玄之息,就会自动归回到体内,所以称之为还元,这是最根本的

http://www.qikan.com.ezproxy.torontopubliclibrary.ca/tpl/mag.asp?issn=1009-8011&year=2008&periodnum=2
larrysong
larrysong
Admin

帖子数 : 70
注册日期 : 07-12-22
年龄 : 58
地点 : canada

http://larrysong.com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